地中海貧血女童苦候十年未獲骨髓捐贈 喜獲捐款移植母親幹細胞「脫貧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2/18 00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2/18 11:02

分享:

分享:

12歲的卓嵐接受媽媽幹細胞移植後,終能面露笑容,脫離地中海貧血症。

當其他孩子放學後可到公園玩耍,患重型地中海貧血(地貧)的卓嵐自小只能在家接受除鐵治療,學業和生活飽受困擾;她苦待十年,冀獲好心人捐贈骨髓治病,卻一直沒有結果,後來得知可接受父母半相合血幹細胞移植,但治療費用高達30萬,難以負擔,幸獲慈善基金協助眾籌,卓嵐去年成功移植母親的血幹細胞、成功擺脫地貧的折磨,終於可過上普通人的生活,笑言「最希望與家人到泰國游泳!」

現年12歲的卓嵐,於3個月大時確診地貧,同時發現母親黃太和父親均攜地貧基因,那時開始,卓嵐每隔4星期便要到醫院接受輸血,自2歲起便要每天要接受除鐵治療,以免身體內鐵質過多破壞器官功能。黃太憶述,愛女兒自2歲半起,每晚要注射除鐵藥至天亮,背着機器、針頭插在肚皮上整整12小時,有時她睡覺轉身弄掉針頭,令肚皮結起一塊塊硬塊,十分疼痛,令女兒當時十分害怕打針,經常問︰「為甚麼我要打針?背着機器我哪裏都去不到!」

卓嵐自2歲半起要每晚於肚皮插針注射12小時,接受除鐵治療。(受訪者提供圖片)

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卓家良指出,要根治地貧,唯一方法是移植血幹細胞,一般捐贈者的人類白細胞抗原(HLA)要與患者完全脗合,但即使兄弟姊妹也只有四分一機會,現時患者可接受父母半相合血幹細胞移植,但父母的HLA通常只有一半脗合,要先移走捐贈者血幹細胞的白血球,以及只有12歲以下兒童才可接受移植,減低抗宿主病風險,移植成功率有七至八成。

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卓家良(右)指,父母半相合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成功率約為八成,形容卓嵐的個案十分幸福。(馮漢柱攝)

卓嵐多年來一直定期接受輸血,每到第三周就開始精神委靡,臉色變白,連背書包爬數層樓梯到課室也感到累,課堂中不時睡着,影響學業,由一歲半時開始,已排隊等候有合適的骨髓捐贈者,可惜十年來試過兩次配對到內地和台灣的脗合者,對方卻無意捐贈,之後黃太再誕兩名子女,奈何他們的HLA同樣不脗合。

及至2017年,黃太首次從醫生了解父母半相合移植,知道有兩成死亡率,最終決定放手一搏,讓女兒「搭上尾班車」過正常生活,「我看到成功的機會!」

卓嵐(右)媽媽黃太(左)形容女兒「搭上尾班車」,對於移植成功感到欣慰。(馮漢柱攝)

然而,由於手術不屬公立醫院常規治療,黃太需自付30萬元治療費,幸獲意贈慈善基金協助,成功眾籌治療費用。去年8月卓嵐順利完成移植,一個月後已能出院,主治的卓醫生形容她「非常幸福」。

術後卓嵐終於脫離輸血和除血治療,記者問卓嵐是否「一身鬆哂」,她立即笑着點頭,笑言最希望與家人到泰國游泳;而黃太則寄望女兒做個有用、聽話的小孩,努力生活,不讓醫生失望。